理财产品作为金融领域的一种投资手段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出现急增且掩盖资产负债式的发展,则具有典型的影子银行特征。而从中国目前经济领域所体现四大系统性风险来看,影子银行的风险可谓最为隐蔽与不可预知。
普益财富联合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银行针对个人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达28239款,同比增加25.84%,发行规模达24.71万亿元,同比增长45.44%。可谓是规模日益庞大,并成为各大银行与信托合作的主要业务之一。2013年虽然国家对此有所规范,但利益与业务扩张,使得影子银行规模不断增加,其间的各类理财包括房地产基金、应收账款等也都成为其变相的一种理财品种。截至2013年11月20日,相关市场统计显示,2013年1-10月银行理财市场发行个人理财产品共计37880款,较2012年同期增长30.47%。从发行机构类型来看,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三分市场的格局,截至2013年11月底,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主体构成中,城商行以12587款的发行量和35%的占比超越股份制银行跃居第一位。理财产品的种类与规模日益加大,但这些并不是表内的,其暗藏风险的特征异常突出。
在中国的市场现实中,影子银行主要涵盖了两块:一块是商业银行销售得如火如荼的理财产品以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的类信贷类产品,比如信托公司销售的信托产品;另一块则是以民间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从现实情况来看,国内近年温州、鄂尔多斯等地的民间借贷危机不时爆发,充分显示其风险性与累积性。从目前影子银行存在形式来看,主要集中在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和民间借贷领域。由于影子银行是信贷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品和大宗商品交易、杠杆收购领域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其不可能存在共存全胜的概率,其间的品种分化与信用风险将明显体现。
从理财产品的购买对象来看,其覆盖了个人、公司、机构等诸多投资消费体,作为上市公司而言,其参与理财的热情也水涨船高。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逾150家上市公司今年共有约1300多笔投资用于购买理财产品。除部分信托理财产品以外,绝大多数是银行理财产品,涉及多家上市银行和城商行,规模达到1434.9亿元。
从中国金融市场变化来看,游离在中国受监管银行系统之外的金融中介机构迅速增长,即使在近年的经济放缓过程中总体贷款需求减弱,非银行信贷的重要性依旧持续上升。尽管这为私人部门提供了更广范围的金融服务,但也对中国金融稳定构成了新的挑战。一些银行通过理财产品筹得的资金被用于为表外资产融资,包括公司债。由于这些资产的细节并未公布,很难评估潜在的信用风险,而这些风险最终将由理财产品购买者承担。IMF曾警告称,即使理财产品的信用风险低于信托产品,这类风险若突然爆发,仍可能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后果。
影子银行的风险爆发往往具有一定的市场信号,其实这也是一种资金违约或信用违约的前兆。回顾2013年两个重要危机信号来看,非常明显的其信用市场的风险轨迹出现。一个是2013年6月的所谓钱荒式下跌;另一个则发生在当前。上周,中国银行间市场基准回购利率刷新2013年6月“钱荒”时的记录,7天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盘中一度触及9.8%,超过了2013年6月该利率9.29%的最高水平,7天与14天Shibor当日双双大涨逾100基点,均超8%。这两个重要数据信号的变化,笔者认为是一种金融危机的前兆。它往往是一种信托违约或资金市场面临风险来临的信号,对此笔者认为2014年很可能再次上演,而是否演变为一种信用违约式的发展,则要密切观察。
理财产品数万款的增长,其背后往往与资本的逐利性质相关,那么当这种利益面临资金市场供应不畅或收益无法达到时,就会产生信用违约,由于理财产品处于监管的表外,因此其风险的演变往往具有突发性,可能你看相关方经营稳定,但如果金融市场利率、汇率、相关产品等一旦累积风险爆发,它往往具有极大的杀伤力;美国次贷危机实际上也是一种理财产品的信用违约,其直接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出现。因此目前理财产品的急增需要提高警惕,其背后暗藏的风险不言而喻。
(责任编辑:洛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