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到怎么看企业财报。阅读报表对于财经人士来说是基本功。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也越发成为一项至少要“略懂”的知识技能。要挑出自己的爱股,企业财报往往是研究的第一素材。看透报表绝非易事,是一场辛苦的持久战。
首先,一定要做足充分的研究工作,收集好前期资料。
分析一家公司的业绩,在其当期报表出来之前,要做很多的“家庭作业”。至少要找出该公司过去几期甚至几年的业绩报表、公司的发展策略和业绩目标、竞争对手的历史业绩和当期业绩、行业的总体运行数据。有了这些数据和背景知识做参考坐标,后面才谈得上对该公司的报表进行分析。这个看似无趣的过程,却非常重要。
其次,报表出来以后要进行比较分析。
离开比较,数字本身是毫无意义的。比较财报中的经营数据无非是两种:横比和纵比。横比包括:与对手相比,与行业均值相比。纵比包括:与该公司的历史数据相比,与该公司的业绩目标相比。
在比较过程中,一旦发现差异较大,则需要警惕,要分析其原因,考量公司的策略和发展意图,才能判断数据究竟是利好还是利空。千万不能有“营收利润下跌就是坏事,营收利润增长就是好事”的一刀切的想法。
新墨遇到过多次报表主要数据非常好看,远超同业或前期,但稍微仔细阅读报表就会发现很多一次性因素(如资产注入、并购项目、政策红利、甚至财年调整)影响了数据。
再次,不能“唯利是图”。
由于工作压力等因素,我们往往没有时间认真逐字读完业绩公报,必需抓大放小。这时,利润和利润率往往成为关注的重点。这两个数据固然重要,但也不能 “唯利是图”。几个其它重要的数据包括:主营业务收入 (能看出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否稳健)、库存(一般说来库存量小是好现象)、现金(现金并非越多越好,资金流健康的企业不需要太多的现金)。除此以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比如,企业购入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的变动情况也很重要,但由于其计入资产负债表,而不是损益表,往往被忽视。
最后,后续调研,质疑数据,锲而不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数字是静态的,不会说话,无法反映全部真实情况,更加无法预测未来的走势。报表只是看懂一个企业的开始。如果有可能,要尽量进行实地调研,最好不是企业邀请和组织的那种。对企业上下游每一个产业链和该企业的产品链进行实地跟踪调查,这样才能发现问题。
举一个数字失效的例子。2008年前后,中国运动用品企业发展迅猛,收入、利润、店铺扩张等数据都非常好。库存量很小,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对企业的产品销售链进行深入的调查才能发现,这些企业的库存逐渐集中在批发商的手上,而不是买给了最终的消费者。批发商在当时对形势过度乐观,因此大规模地入货,以应对扩张需要。库存集中在批发商手上,而非销售到最终用户,实则构成了一定的结构风险。但在表面低库存的假象下,体育用品企业加大了生产量和扩张速度。随着金融危机的来临和经济增速放缓,这些库存最终没有消化。高库存止痛至今仍在折磨着运动用品行业。
(责任编辑:洛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