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在外企工作的中国职员都会起一个英文名字,一来能使外国人更容易记住,二来省去外国老板和同事发音不便,老外们因此都非常喜欢这种体贴的安排。美国沟通咨询顾问、北大国际M BA客座教授PhilipV assallo认为,对于名字的使用和理解,中外其实也有所不同。在内资企业,员工们一般喊“张董事长”或者“李总”,在外资企业,职员直接喊CEO或者老板的名字,司空见惯。对于两国不同语言使用和心态的认识,有助于中国职场人更好地和外国老板打交道。
理解“青年意识”心态
美国人外语学习的氛围不高。据美国教育部长阿恩·邓肯介绍,欧洲人有53%的人会说外语,而美国人只有18%人的会说外语。大部分美国人都不太擅长中文。也许,语言的弱点暴露出美国人不容易顺从、接受别国文化的特点。英语是国际市场通用语言。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范围内,普通话使用人数是英语使用人数的2- 3倍。然而,在过去几代人中,英语一直被认为是现代通用语言,在商业社会中更是如此。所以美国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思维“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可以用英文交流,那何必还要去学习新的语言呢?”
美国的文化就是简单、迅速、清晰,即便是对付某些耗时、复杂和暧昧的问题时,他们要求用最简单的语言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
表面上看,中国职员起英文名字是避免老外们的不便。从深层结果来看,地理和经济实际上也是美国缺乏多种语言的一个原因。穿越美国4000公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找到说同一种英语的人。此外,美国移民的后裔往往放弃自己的母语,而选择在工作场所通用的主流语言。
这些对于美国人心态的洞察,远远超出了握手、餐桌礼仪和其他礼仪等等的理解。这些说明了中美两国在时间、意识形态和经验文化上不同的深层原因。
一般的美国人都生活在一种“青年意识”的社会状态中,很难理解中国的清明节和中国人对长者的尊重。因此,美国人直呼教授或C E O的名字,并不是代表不尊重。在美国人的思想中,一个人的尊重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通过自我行动争取来的。
美国人讲述自己与那些运动员、明星等名人少有的会面经历时,更喜欢评论那些名人的“普通”或“脚踏实地”。
说出自己的目的
一位中国学员给我讲过她的经历。她和朋友一起在美国游玩。当天下午进了一个美国家庭,他们非常疲倦、非常渴。但当女主人问他们是否需要饮料时,这个年轻的中国女孩说“不”。但她心里却希望这个女主人能够坚持一下,递上一瓶清凉解渴的饮料。出乎她意料的是,女主人说“好吧,我希望你不介意我喝,”女主人只给自己倒了一大杯冰水。这两个中国女孩之后找了个借口回到房间里,偷偷从浴室水龙头接水喝。
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这种礼貌或者矜持是没有意义的。说出自己想要的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美国老板和同事完全按照对方字面的话来理解对方诉求。
文化鸿沟其实也没有它看起来那么严重。中国人和美国人都喜欢物美价廉的产品,财富有它自己的语言,会超越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工作时,记住会面的目的性,美国人还是会认为手头的业务最重要。
中美职场人士都重视产品质量和服务。如果他们相信“众筹”的一个产品不错,双方都不会半途而废,有可能相互让步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比如,中国人会乐意起一个英文名字,加速交易。美国人也会急切地试图叫出难发音的中文名字,尽管可能漏洞百出。
(责任编辑:洛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