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的框架和结构

2014-07-07 11:32:33来源:中国会计网

(一)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整个会计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会计目标基础之上。会计目标主要明确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等问题。只有会计目标明确了,才能进一步明确会计应收集哪些会计数据,对这些会计数据如何进行加工、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加工和处理以及以何种方式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日趋复杂,会计信息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对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原来仅提供记录和说明资产的保管和使用情况,发展到向股东债权人提供报表资料。随着股份制企业的发展,上市企业的会计报表资料还要向社会公众公开。另外企业自身的经济、财务也影响到职工福利、债权人的债务偿还、国家税收、宏观经济政策。会计如何采集数据、加工数据、披露会计信息,就成为一个基础会计理论问题。

(二)会计基本前提 会计基本前提是对会计环境的判断,是指会计人员为实现会计目标,而对所面临的变化不定的、错综复杂的会计环境作出的合乎情理的判断。依据这些判断确定会计工作的对象,会计核算的内容,会计信息的范围,确定收集和加工会计信息的方法和程序。会计核算基本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三)会计要素 会计为实现其目标,在会计基本前提基础上,对会计主体要核算的会计对象进行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工作内容的组成部分。 会计是反映以资金为对象的企业经济活动的。在形态上分为来源、占有、运用。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凡是能用货币计量、记录的经济活动都是企业的经济业务,即会计事项,它是会计的一般对象。而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不同企业性质、资金环节不同,反映和监督的内容也不同,不可能只用资金的供产销、购销存笼统地概括。(企业会计准则)第4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是有规律的,我们可以进一步把企业以资金为对象的经济业务(即会计对象)分解成若干要素。《企业会计准则》把企业会计对象具体划分为六大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大要素即对资金的来源和占用的细分,并按此分类反映在企业的会计报表中,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这六大要素也是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和框架,是确定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核算程序的基础,从一定时点看,企业的资金可以静态地反映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从一定时期看,企业的资金运动表现为一定经济资源的流入和流出,所得和所费。所得和所费经比较就是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表现为收入、费用和利润。

(四)会计原则 会计原则是为实现会计目标,在会计基本要素的基础上确定的基本规范和规则,是对会计核算、计量、确认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第二章“一般原则”中,把会计原则分为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历史成本计价原则、谨慎性原则。会计原则是人们对会计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和归纳,体现了会计实际工作的基本要求,只有运用这些会计原则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符合会计信息使用的要求,实现会计目标。

(五)会计核算程序及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核算程序及会计处理方法是在会计原则指导下,对某一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确认、计量与报告的会计技术方法。从广义上讲,会计处理方法包括会计程序,会计程序是指对于会计业务进行账务处理的步骤,是会计处理方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所有企业的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程序都必须经过“凭证→账簿→报表”三个步骤。在生产性企业里又具体到成本计算:从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预提待摊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辅助生产成本的归集与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又如存货购入将其购置成本,购置费用相关税金计入存货成本,再根据领用情况计入生产成本、期间费用;这些都属于会计程序。但在会计工作中,像有的企业对存货采用计划成本计价或实际成本计价,实际成本又分为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投资及发行债券的溢价、折价采用实际利率法或直线法;固定资产折旧采用的使用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则属于会计处理方法问题。 会计核算程序及会计处理方法是为实现会计目标服务的,是依据一定会计原则建立起来的。从个别企业来讲,可从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业务特点选择适于自己企业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但一经选定,就成为企业的会计政策,选定后在一定期间内是不能随意变化的。



(责任编辑:宸婧)

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全部评论

    沪ICP备11022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