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巷”坐落于距安徽省歙县县城约15公里的徽州区岩寺镇古街的后街中段,是一条青石板铺就的丈宽小巷。自古以来该小巷就一直以“税务巷”为名。税务巷巷口右侧墙壁上钉有“税务巷”的蓝底白字地名牌,由于饱经沧桑,字迹已经斑驳脱落。而目前钉在全巷几十户人家大门上的门牌号,却清清楚楚地标示着“税务巷”的巷名。
徽州,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和绩溪)。明清时期这里的徽商,称得上是“富可敌国”。清代乾隆年间,仅徽州盐商的总资本就可抵得上全国一年财政的总收入。徽商历来奉行“贾道而儒行”,倡扬诚信之商德,把依法纳税作为“修身”的一项内容。他们认识到“皇粮国税,自古有之”,“法乃立国之基,税为强国之本”。
岩寺建制源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据古籍记载,宋时岩寺镇系水陆交通枢纽,周边土特产如茶叶、木材和中药等沿水路运送到江浙、苏杭一带,而漕盐、布匹和酒等商品也通过水路运抵岩寺,岩寺成为周边几十公里范围内商品的集散地。宋时官府为课税需要,在航船码头岩寺古街的一条巷内设立了税务机构,对过往商品征税。久之,“税务巷”便被当局认可为地名。“六街灯火无双镇,十里笙歌第一桥”,岩寺古街的“广惠祠”的两侧柱上留下的状元唐皋这句千古绝唱形象描绘了当年包括“税务巷”在内古街商贾云集、贸易鼎盛的壮景。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1938年2月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及陈毅、张云逸等同志率领7000余官兵在岩寺集中整编。新四军军部及政治处就设在岩寺后街税务巷旁的金家大院内。在“税务巷”附近,人们至今还能看到保存完好的新四军机要室、电报房的旧址。为古老的“税务巷”赋予了崭新的时代意义。
如今当地政府对包含“税务巷”在内的岩寺古街进行了全面整修,再现了“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