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5年,上海国资改革再度发声。作为体量近10万亿元的地方国资第一重镇,上海打响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地方国资改革的“第一枪”。
17日,上海市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工作会议召开,资本市场已经关注多时的改革方案,从坊间传言变成了确定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
其中,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畅通国资流动渠道,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来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国有经济竞争力,成为题中之义。同时,上海国有企业将被划分为竞争类、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公司,分别监管。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昨日在会议指出,要正视当前上海国资国企的差距、不足和不适应,下定决心深化国资改革、促进国企发展,管好用好这些宝贵财富,切实增强上海经济整体活力和竞争力。
国资流动平台确定
上海国有经济体量很大,国资总额近10万亿元。数据显示,2008年~2012年,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年均增长17.4%;2012年,上海市地方国企创造的生产总值、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缴纳各项税金占全市总量都超过了五分之一。
韩正指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以前的改革红利已基本释放,目前的国资国企现状,与形势的发展、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任务要求、与群众的期待,有差距、有不足、有不适应。
韩正表示,国资国企是上海发展的最大存量资源,其潜能亟待进一步释放。上海国资国企存在许多明显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瓶颈,比如,动力活力不够足、作用贡献不够大、能级能量不够高。
与5年前的国资改革方案不同,此次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国资流动平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推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整合,实现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良性循环。
据记者了解,明年要有一到两家国有资本运作平台公司进入实质性运转。目前已经确定的一家可能是上海国有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2010年3月31日,上海国有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媒体此前报道称,成立该公司的主要任务,就是盘活国有存量、促进国有股权流动和确保国资保值增值。不过此后该公司并没有更多动作。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建文对记者表示,目前国有上市公司都在集团公司名下,这样的架构下要实现国资便利、有效地进出,运作成本会比较高,因此通过统一的平台加以统筹会更加合适。
此外,杨建文称,接下来我国经济将会平稳向上发展,此时也可以利用国有股的减持,补充资金进入社会保障等领域。
据记者了解,国资流动平台不参与企业内部管理,不干预企业生产运营。建立国资流动平台只是意味着国有股权实际控制的变化,但是国资委与企业集团的监管路径不变,对干部、资产和日常事务的管理权限也不变。
韩正指出,深化国资改革,从过去管国企为主向管国有资本为主转变,更好地体现国有资本出资人的角色。“管多、管少、不管”并举,凡是和出资人有关的事情,都要严格地管起来;少管企业人事,特别是竞争类的企业;不管企业内部事务,把过去越位、错位的归位,让企业更好更主动地面向市场。
此前有说法称,上海此次国资改革采用了新加坡淡马锡模式。杨建文对此表示,淡马锡模式对国资管理是有效的,但也是不可复制的。因为相较于新加坡国企纯粹的保值增值目标,我国国企的目标是复合的,要发挥的作用和功能更多,因此虽然可以借鉴,但不能完全复制淡马锡模式。
韩正昨日也表示,我们发展混合所有制,不是简单地把国有企业一卖了之,更不是照搬照抄其他模式,而是要从实际出发推动改革。
80%国资集中重点领域
上海经过上一轮的国资改革,国有企业已经从2008年的79个行业,收缩到目前的55个行业。其中绝大部分地方国资集聚在20个行业。
但是,尽管经过了多年的调整,国资总量在传统产业中占比还是较高,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比重并不高,由此也体现出溢出效应不明显、产业引领作用不明显的弱点。因此,如何进一步突出主业、优化布局、缩短战线,成为新一轮国资改革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