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市场并购预期不断升温,谁会打响国内乳制品企业并购浪潮的第一枪?这个答案预计很快将会揭晓。
11月4日,广西皇氏乳业(12.77, 0.00, 0.00%)对外发布停牌公告称,该公司正在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并计划将于今年12月10日前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
来自一些乳业圈内人士告诉记者,皇氏乳业的并购目标可能是来自山东或广西本地的上游牧场资源。果不管是否准确,皇氏乳业的并购趋势都代表着乳业市场的某种方向。
在很多乳业圈内人士看来,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今明两年可能会是中国乳制品行业格局变化最大的一段时间。原因有二。第一,上游生牛乳供应的制约。对于任何一个产业而言,上游原料的短缺势必将导致整个行业的产能动荡以及产业利益的重新分配。这一点自2010年之后正日益在乳品行业出现放大化的结果。
一些细心的投资者和消费者已经发现,2013年夏天,全国各地的鲜牛奶产品经常处于断货的状态。鲜奶以外的低温酸奶等产品更是直接使用奶粉调配而成复原乳充当原料才能得以基本满足市场供应,伊利蒙牛等品牌因此在部分地区上调了终端产品价格,而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0月份才得以消退。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今年夏天气温过高,导致奶牛产奶量骤降(大约减产30%)。另一个原因是去年到今年国内出现A型口蹄疫,导致部分奶牛死亡。
不过,上述二者都仅仅只是短期影响,而更长期的原因是三聚氰胺事件后,散户奶农大量退出市场,虽然乳企有自建牧场的趋势,但是就总体供需而言,退出的规模要远远高于新进市场的速度,这种情况自2010年以来就开始显现,而且每年呈放大趋势。
据乳业圈内的统计口径,目前上游生牛乳原料的缺口高达400万吨左右。虽然行业预判明年可能将有所缓和(原因是部分在2010~2011年新建的牧场到明年可以投产),但是对许多乳企而言,原料短缺的情况短时期内依然存在。因此直接并购上游牧场,或者收购具有上游资源的地方乳企正成为一种潜在趋势。
在目前127家乳粉企业中,在黑龙江及陕西地区的绝大多数都自有奶源。有的有牧场资产,有的则是控制着当地奶源。根据圈内说法,黑龙江地区一个企业对应一个奶源,当地企业和奶农签订协议后,别的企业想打奶源的主意将遭遇地方性抵制和报复。由此可见,在增量资源短期无法获得的情况下,获得存量资源的最好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企业收购。
第二个原因在于,以工信部为主导的行政力量希望乳粉企业能够实施新一轮的产业重组。
为此,工信部自今年7月份就开始酝酿出台名为《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虽然目前该方案仍未得到国务院的审核放行,但是方案的扶持内容已被外界获悉。
总的来说,就是官方将设置高门槛控制乳企数量,将目前127家婴幼儿乳企到2015年控制到80家、2018年控制到50家,从中淘汰60%。而对于并购方来说,官方允诺将给与财政、税收、金融等多方面的扶持,据称扶持资金高达300亿元左右。
自此,业内有关各种版本的并购洽谈传闻甚嚣尘上。比如贝因美(33.05, -0.03,-0.09%)先后与光明乳业(22.86, -0.40, -1.72%)、北京三元传出过洽谈绯闻,但后来又都没有了下文,最新的消息称,华润可能有与贝因美洽谈的意向。
除此以外,福建明一也传出与蒙牛、光明先后接洽的消息。东北地区的“绯闻”则有,完达山、飞鹤乳业及该地区其它一些奶粉企业会一并整合进大庆乳业旗下。不过上述消息的接洽双方从未证实过业内的这些传闻。
然风起于青萍之末,一些乳业圈内的人士认为,目前乳业并购者的观望或许是在等待政策靴子的落地,因为如果没有官方扶持资金的推动,类似同质化的横向兼并不具有太多价值,因为对许多地方性乳企而言,兼并方得到的只是其过剩的产能,而非足额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