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经济不景气已经给每个国家的发展都笼上了一层阴影,中国却依旧保持着GDP的高速增长,而这些乐观的增长数字并不没有让老百姓感到切实的幸福感,这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归于近年来引起大范围关注和争论的税负过重问题。
今年8月份出台的新婚姻法司法解释使得很多地方税务局以契税的名义征收起了税率不一的房产加名税,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在众多学者和网友的压力之下,该税很快就被停止征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个税改革的明显效果还没来得及被免于纳税的6000多万人称颂叫好之时,月饼被纳入个税征税范围之内的规定又引起多方争论,减税的呼吁此起彼伏。财政部又在日前公布相关数据,今年前8个月全国财政收入74286.29亿元,同比增长30.9%。由此测算,今年财政收入将突破10万亿,许多学者和网友开始质疑中国是否已进入“国富民穷”阶段。同一时间,外媒也来凑了把热闹,据传,美国《福布斯》今年公布新的税负痛苦指数排行,中国再次位居世界第二,姑且不说消息是否可靠,2009年《福布斯》发布的排行榜依旧历历在目,这一消息无疑再次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国税负过重似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当下高通胀的局势下,百姓的幸福感似乎已经所剩无几。
民生问题内容多、涉及面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去解决。下面笔者仅从财税角度探讨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加群众幸福感。
第一,提高税务机关的行为规范,加强对地方税务系统的监督。对于网友调侃为“妻税”的房产加名税,其征税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第一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承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规定缴纳契税”。但契税条例和有关行政解释并没有明确规定“加名”的行为应当征收契税。从法理上讲,这构成了税法漏洞补充,而税法漏洞补充更多强调应当从有利于纳税人的角度解释。对加名造成房屋权属变化的征税问题,应当坚持有利于纳税人的宽松立场。此外,契税属于地方税,省级税务机关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这个所谓的“自由裁量权”是非常小的权力,以契税为例,省级税务机关只能在税法所规定的3%-5%之间选择税率。地方税务局开征像“加名税”这种法律上还没有明确规定的税种,显然属于扩大了征税范围。
第二,增加税收政策的普及范围和程度,提高公民纳税护税意识。“月饼税”只是一种民间说法,其本质上属于个税征收范围中的工薪所得。据《个人所得税》规定,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个人所得的形式,包括现金、实物、有价证券等。照此规定中秋节单位发的月饼等属于实物福利都应计入工资内计征个人所得税。而很多人误认为月饼属于免税实物福利的范围,而税法明确规定免于缴税的福利费为生活补助费。原本剑指各种隐性收入的实物福利征税,却被不明真相的群众煽情地称做“月饼税”,虽然真正需要缴纳“月饼税”的人数微乎其微,却明显加重了群众主观心理上的税收负担。因此,税务机关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大对税务知识和政策的普及,提高公民依法纳税、依法护税的意识。由于老百姓没有相当足够的专业知识来及时正确理解和接受相关税收政策,因此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联系群众做好税务工作,从主观心理上减轻老百姓的税收负担,税负重不重、生活幸不幸福还是老百姓自己说了算。
第三,提高与税收水平相对应的公共服务水平,保证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相比西方国家的高税负高福利而言,推动公共财政转型应成为我国政府首要考虑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税收也意味着民众的高福利有了实现的可能。这就要求政府建立切实有效、公开透明的财政支出机制,让纳税人积极参与监督,同时增加税收返还支出和公共服务支出,通过税收制度来盘活市场,让民众真正富裕起来,增强国民的税收幸福感。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显示,今年中国财政支出规模有望达到1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在民众为“国富民穷”而担忧时,相关部门已明确声明,保民生、减差距、压经费成为今年财政支出的重要落点,民生支出合计将占中央财政支出的2/3左右,这无疑为老百姓投来希望之光。
第四,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常情况下,征税作为调整收入再分配的主要手段,应该通过转移支付、社保、免费医疗、教育等支出以达到缩小贫富差距的目的,因此,如果在合理的财政收支体系下,税负越重,则贫富差距应该越小,即高税负高福利。但在中国的事实是,税收收入这两年以30%的速度超GDP增长,贫富差距却以超GDP的增速扩大。结合中国这几年经济增长的情况不难想出,问题的根源其实在投资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投资型经济增长方式在短期内确实能拉动经济高速增长,但是同时会带来重复建设、高污染、高能耗等严重的问题。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扩大内需,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责任编辑:饭饼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