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2013年审计师考试《企业财务会计》要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2013-12-03 11:20:39来源:中国会计网

()实施政策的主体不同

实施财政政策的主体----政府

实施货币政策的主体是----中央银行。

【例题·单选题】

市场经济国家实施货币政策的主体是()

A.国家税务总局

B.中央银行

C.财政部

D.政策性银行

【答案】B

【解析】实施财政政策的主体是政府,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体是中央银行。

()传导过程的差异

1.实施货币政策的主体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必须借助于一些可操作、可计量、能监控的中介指标,通过对中介指标的调控,最终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

中介指标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汇率等。

2.实施财政政策的主体----政府

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比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更为直接,财政政策一般是直接作用于企业和居民,进而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产生影响。如扩大财政支出,就会直接或间接增加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而企业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就相应增加社会总需求,这对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对比态势有

积极的效果;

再如政府通过调整税率、利用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的自动稳定器功能,也会起到调节企业和个人收入水平的作用。

【例题·多选题】

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可调控的中介指标有:

A.利率

B.通货膨胀率

C.超额准备金

D.就业率

E.基础货币

【答案】ACE

【解析】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可调控的中介指标有:利率、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通货膨胀率和就业率是不可调控的指标。

()政策手段不同

财政政策手段----主要有税收、预算、补贴、公债等,它们都是经由一定的途径和方式作用于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公开市场业务、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等。

()政策时滞不同

政策时滞----指从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动到产生效果为止所需要的时间。

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1.内部时滞----指采取政策行动的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1)认识时滞----指政策当局意识到发生了问题到决定采取政策之间所需要的时间。

财政政策的认识时滞同货币政策的认识时滞大致是相同的。

(2)决策时滞----指政策决策者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动到政策制定完毕之间所需要的时间。

由于财政手段和变化需要通过较烦琐决策程序,财政政策的决策时滞一般要比货币政策的决策时滞长。

(3)行动时滞----指从政策制定完毕到开始执行之间所需要的时间。货币政策手段一经决定变更,可以立即予以实施,所以行动时滞较短。

结论:

财政政策的内部时滞比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要长一些。应该注意的是,这是就“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部分而言的,如果是经由“自动稳定器”实施的财政政策,其内部时滞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内部时滞为零。

2.外部时滞----指从政策开始执行到政策对目标发挥作用之间所需要的时间。

财政政策通常直接影响收入和支出(包括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货币政策则通过影响中介指标,间接地影响收入、消费和投资.

结论:

财政政策的外部时滞比货币政策时滞要短一些。

()对利率变化的影响不同

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可能导致利率的提高,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有可能降低利率。

原因: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意味着政府在金融市场上筹措资金,并不增加整个金融市场的货币供应量,而只是把个人和企业的资金转移到政府手上,由于政府占用了民间资金,就可能对投资和消费产生排挤效应,使金融市场资金紧张,从而可能导致市场利率的上扬。

2.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货币供应量增加,对利率具有压抑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利率变化方向的不同影响是财政政策同货币政策之间的重要差异,这个差异表明,政府可以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两个不同的工具来配合使用,以便实现一些相互冲突的目标。

【例题·多选题】(2009)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差异,除政策手段不同外,还表现在:

A.宏观经济目标不同

B.实施政策的主体不同

C.传导过程的差异

D.政策时滞不同

E.对利率变化的影响不同

【答案】BCDE

【解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政策的主体不同;传导机制不同;政策手段不同;政策时滞不同;对利率变化的影响不同。

 

(责任编辑:宸婧)

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全部评论

    沪ICP备11022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