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由于股价失意,中概股涌动私有化浪潮。不过相似的私有化剧本里,如今闯进了一个新鲜角色。
5月29日,A股上市公司博彦科技对外宣布,发出与合作伙伴共同以现金形式收购美股柯莱特全部已发行普通股的初步非约束性意向。这也是A股公司首次将收购的触角,伸至欲私有化的美股身上。只是,该项收购必将遭遇柯莱特管理团队的强力狙击,一场资本大戏正徐徐拉开。
博彦心思
博彦科技公告称,公司向柯莱特董事会特别委员会发出了意向函,表达了与合作伙伴共同以现金形式收购柯莱特全部已发行普通股的初步非约束性意向。资料显示,柯莱特是一家国内知名的IT外包服务提供商,于2010年7月21日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成为当年中国公司在美上市的最大IPO.
博彦科技解释,“如未来顺利完成该交易,公司将极大地加强IT服务外包的交付能力,完善其行业布局和客户布局。”
该消息引起资本市场极大关注。近两年来,由于不断受到会计丑闻的影响,中概股股价长久低迷,掀起了一股私有化退市的浪潮。仅2013年以来,就先后有诺康生物、思源、美新半导体和分众传媒完成了私有化。除此之外,WSP控股、亚信联创、7天连锁、飞鹤国际等多家中概股的私有化也在进程中。不过放眼望去,接盘方从未出现A股上市公司的身影。
对于这一收购方案,外界评价“资本手段了得”。北京券商研究员对《金证券》记者称,对于类似收购案例,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操盘路径是收购、融资同时进行,往往停牌数月,最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给投资者带来莫大的损失。尤其此次柯莱特的收入和总资产均大于博彦科技,如果按照正常思路,该收购事项将构成重大资产重组,程序相当复杂。
“公司选择了将融资和收购这两个环节分离,先发收购公告,日后再谋融资,这样规避了重大资产重组的相关规定,停牌时间也大大缩短。”这位研究员对《金证券》记者解释。
三角大戏
尽管处心积虑,但市场人士断言,博彦科技的收购之路不会轻松。
实际上,在这场资本大戏中,博彦科技扮演的是一个“插足者”的角色。早在今年2月12日,柯莱特收到董事长兼CEO马一鸣和董事周鹤发起的私有化收购要约,私有化价格每ADS为1.85美元。据《金证券》了解,马一鸣为柯莱特创始人,此前曾在IBM担任高级管理工作,这也直接促成柯莱特“傍”上IBM,成为其主要合作商。
尽管对手咄咄逼人,不少研究员仍坚定地站在博彦一边。“在这类收购,通常是谁的报价更高谁得。博彦科技身为上市公司,在资金方面显然更占优势。”
由于瞬间成了香饽饽,5月29日柯莱特高开高走,收盘大涨10.12%,报收1.85美元,该价格已经与管理团队发起的私有化要约价格持平。按照研究员估算,柯莱特市值达到0.86亿美金,对应5.26亿人民币。有市场人士也指出,考虑柯莱特账面现金接近1亿美金,净资产超过2亿美金,如果收购成功的话,预计会比5.26亿人民币有一定溢价。
不过,《金证券》记者了解到,柯莱特管理团队将通过借债和发行股票结合的方式筹集收购资金,且已有一家金融机构愿意为本次交易提供资金。“在这场资本对决中,博彦科技并未有十足把握。加上柯莱特与博彦科技分别在美国和中国上市,带来较高的风险以及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前述北京研究员判断。
柯莱特隐情
博彦科技的收购之举刚刚启幕,资本市场却给予了热烈的回应,昨日公司股价高涨5.22%。
在研究员的笔下,柯莱特散发着诱人的光芒:公司是金融IT领域的佼佼者,来自金融业的收入达4.8亿元,与博彦科技在客户行业和区域结构上互补性极强。即便柯莱特2011年、2012年均净利润亏损逾4000万美元,研究员仍乐观认为公司盈利能力较弱,主要原因是支付给独立顾问的报酬较多、股权激励费用较高。
一位浸淫软件行业多年的知情人士向《金证券》记者介绍,2011年在纽交所上市的国内第一家软件企业东南融通因为涉嫌做假账被摘牌,这直接导致美国投资者对包括柯莱特在内的软件股失去信心。当时树倒猢狲散,许多东南融通的人马投奔到柯莱特,柯莱特也立志成为国内金融IT行业的领头羊。“这也直接引发公司加大了对行业资源的掠夺,但由于贪大且整合不利,近一两年公司内部矛盾重重,高管团队走马灯似的换。”
据了解,2012年1月美国律所Robbins Geller Rudman&Dowd LLP更宣布将对柯莱特发起集体诉讼,列举公司四大“罪状”:公司的技术团队并无竞争优势,并且其中很多人对公司不满,对维系客户带来负面影响;公司内部存在员工矛盾,且未对外披露;公司并非像自身描述的那样,拥有大量受到良好培训的技术专家;公司与其最重要的客户IBM的关系,也并非所宣称的那样稳固,同时也不可能再以相同的条件续签合同。
在业界人士看来,柯莱特并不如局外人所看的那般光鲜可人。昨日,就市场的诸多疑问,《金证券》记者特意发送邮件求证,不过,截至记者发稿,上市公司方面并未有所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