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秋燥别让疾病找上门

2014-02-26 11:02:53来源:大连日报

昨日出伏,今日处暑来到。

秋天,伴随着依然炎热的天气已经一步步向我们走来了。专家指出,处暑过后,中午热,早晚凉,昼夜会形成较大的温差,“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也会越来越明显,养生保健的重点是脾胃肺脏,小心秋凉,避免秋燥,平安度秋。

晚上睡觉关好门窗

王利说,处暑过后天气转凉。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明显。老年人和儿童适应能力差,容易受感染,极易伤风感冒,同时还会引起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等疾病。

他提醒,这个季节要注意根据气温变化适时添减衣物。中医认为,“春捂秋冻”其本意是让体温在秋天时不要太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可根据个人体质特点,适当地“冻一冻”,但早晚一定要注意保暖。

秋凉时节,老胃病易加重。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晚上睡觉时关好门窗,腹部盖上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室内空气流动。

中老年人要注意背部保暖。天气转凉,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肌肉容易受到损伤,导致颈椎、腰椎等部位旧疾复发。因此,保暖是预防疾病发生或复发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患有颈椎病的人,最好比别人早一点穿上高领衣服,外出时要围围巾,注意颈部的保暖。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及体质虚弱者要注意背部的保暖。

多喝水适当加盐或蜂蜜

秋凉时,要提防“秋燥症”侵袭。王利说,秋天气候干燥,空气中缺少水分,而人体在夏季过多的发泄后,各组织也水分不足,如受风凉,易引起头痛、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中医称之为“秋燥症”,分“温燥”和“凉燥”两种类型,前者见于初秋天气尚热或久晴无雨时,后者则开始于深秋天气转凉之时。老年人对秋燥适应性差,耐受力弱,更应重视养生和保健。

专家介绍,口喉部位是最容易判断身体是否干燥的地方。症状较轻的会出现声音嘶哑、喉咙疼痛以及口腔溃疡等症状,有些人会咳嗽,声哑气喘不停,特别容易夜晚发作。体质差的人会将这种秋咳一路持续入冬,或转变为慢性支气管炎等严重症状。鼻黏膜在秋天也特别容易干燥,中医认为,鼻子敏感多为肺虚所致。秋燥的其他表现还有皮肤干燥、头发干燥、便秘等。

专家表示,对付秋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并要做到量少而频饮,可在白开水中加盐或蜂蜜。中国古代就有对付秋燥的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换言之,喝白开水,水易流失,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就不那么容易流失了。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特别提醒

秋日早起

喝碗粥

夏秋交替之季,粥是调节脾胃最好的饮食,早晨喝碗粥,既可泻秋凉,又能防秋燥。

秋季最适宜的粥是玉米面红薯粥。玉米面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红薯有祛病延年功效。具体做法是:将玉米面100克,先用凉水调成糊状,待水烧开后放入,然后将切成碎块的红薯一并放入,轻轻搅动以防止玉米面粘在锅底。熬粥时要用文火,中间可点几次冷水,以不稀不稠为好。

另外,专家还推荐了几款粥,大家不妨试着做来尝尝:

山芋粥:山芋与粳米同煮,常食可防高血压、动脉硬化、过度肥胖等症

芝麻粥:捣碎芝麻与大米同煮,可治眩晕、记忆力衰退、须发早白等。

莲米粥:将莲米发涨后,在水中用刷子将表皮擦去,抽出莲心放清水煮烂,再与粳米同煮食用。此粥具有健脾止泻、益肾固涩、养心安神之功,适用于脾虚食少、腹虚带下、遗精尿频、心烦失眠、健忘多梦。

红枣糯米粥:山药、苡仁、荸荠、大枣、糯米同煮,放入适量白糖,有健脾胃、益气血、利湿止泻、生津止渴之功效。适用于病后体弱及贫血、营养不良、食欲不振、慢性肠炎等患者食用。

少吃辛辣烧烤食品

据专家介绍,秋燥易耗损人体津液,且燥气伤肺,如果经常食用辛辣油炸类食品,则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因此饮食上应选用一些滋阴润燥、生津止渴的食材。

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多数水果蔬菜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可多吃些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等食品,有生津润燥、补肝益肾、开胸润燥、益气宽中、安神养心的功效。少吃辣椒、花椒、桂皮、生姜、韭菜、葱、姜、蒜、八角茴香等辛辣热性食物和调味品,以及炸鸡腿、炸鹌鹑等煎炸、烧烤的食物,多食皆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

(责任编辑:洛熙)

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全部评论

    沪ICP备11022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