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上市公司投资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急速膨胀的同时,相应的风险也开始积聚。有些上市公司用富余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实际上有放高利贷的嫌疑。一些理财产品层层加水、环环加码,直接抬高了融资成本,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
2014年以来,各上市公司共发布了近1200则与投资理财有关的公告。这些公告除宣布相关投资进展外,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关于上市公司决定提升其投资金额。
对此,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谢辉提出质疑,“假如真正有资金实力的企业把资金集中于资本运作,而不是努力发展实体经济,谁来为这些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提供所谓的收益呢?”
上市公司理财也疯狂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有逾150家上市公司的约1300多笔投资用于购买理财产品。其中,绝大多数是银行理财产品,涉及多家上市银行和城商行,规模达到1434.9亿元。而2012年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规模仅为百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4月以来,近200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利用闲置或自有资金购买相关理财产品。在4月7日至4月21日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内,上市公司共动用了122.9亿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数据纵向对比发现,去年以来,上市公司投资银行理财的资金规模急速膨胀。事实上,近期上市公司的投资中,银行理财产品仍占据绝对主流地位,而产品方面则主要为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这些产品的投资期限大都在30天~90天之间,预期年化收益率则大体在3%~6%之间徘徊,略低于普通个人投资者所能获得的收益率。
不过,尽管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相对稳健,但的确让上市公司2013年年报靓丽不少。“对于银行而言,上市公司大规模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解决了银行对于资金的渴求,有助于银行扩大业务规模和增加银行的利润。”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勇说,但他同时强调,“毕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的来源最终还是实体经济,企业过度的资本运作导致资金游离实体经济,必然会积聚更大的风险。”
资金沉溺虚拟经济积聚风险
事实上,上市公司投资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急速膨胀的同时,相应的风险也开始积聚。央行副行长刘士余近日指出,有些上市公司用富余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实际上有放高利贷的嫌疑。一些理财产品层层加水、环环加码,直接抬高了融资成本,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
2012年12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允许上市公司将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但其投资的产品须符合以下条件:安全性高,满足保本要求,产品发行主体能够提供保本承诺;流动性好,不得影响募集资金投资计划正常进行。
但是,从近期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看,部分上市公司已经开始投资非保本理财产品。此外,部分上市公司虽然投资了保本产品,但大部分都是浮动收益类品种,且有些产品也是挂钩黄金、外汇等标的的结构性存款。
“上市公司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确实有违规的嫌疑。”谢辉表示,为了规避募资用途的制约,很多上市公司通过与银行签订隐形协议,由银行给上市公司存单的形式来代替理财合同,但却享受投资理财产品的收益。另外,据有关媒体报道,部分资金甚至违规流向了高收益的非保本型理财产品。
上市公司投资银行理财产品至少有银行的信用担保,多数情况下可以收回本息,但是部分上市公司进行的委托贷款则着实有放高利贷的嫌疑。谢辉表示,无论是买银行理财的稳健收益还是委托贷款的高风险收益,短期对业绩可能有一定作用,但长期来看贻害无穷。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量的资金沉溺于虚拟经济,严重推高实体融资成本。当实体经济无法承受的时候,就是银行和实体经济一起面对大量不良和全行业的经营环境恶化,最终等待一场危机收尾。
整顿理财或需宽口径监管
尽管监管层已对上市公司大规模投资银行理财产品表示不满,释放出监管信号,但是上市公司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局面恐怕短时间难以改变。
王勇表示,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整个实体经济的经营形势都不乐观。在经济基本面不改观的情况下,实体经济的确没有勇气进行大规模的投资。而银行理财至少提供了一个保本的基本收益,而且这个收益对于目前的很多行业来讲,利润水平甚至超过了实体经济正常经营的收益。
事实上,近年以来,理财业务对于活跃金融市场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给公众和上市公司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也扩大了银行信贷资金的来源,但是期限错配以及大规模投资“非标”等一系列问题一直拷问着银行的风控能力,也让监管机构不得不频频出手规范银行理财。
“理财的监管已经不仅仅涉及对商业银行的规范。”王勇表示,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银证、银信、银基的项目合作和业务交叉越来越多,这些业务交叉在加快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和风险爆发的概率。事实上,央行近日发布的金融稳定报告已经对证券公司与银行合作开展的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予以关注,并表示“银证通道业务属于跨市场、跨行业交叉金融业务,风险具有传导性、隐蔽性。”
对此,王勇分析,单纯的整顿银行理财业务恐怕不能收到较好的监管成效,也可能正是基于更有效监管的考虑,早已盛传的“9号文”才迟迟没有出台。
王勇表示,目前,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越来越多,产品结构越来越复杂, 要想更好的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必须充分发挥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实行宽口径、跨业的监管,打通跨业监管的通道,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责任编辑:洛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