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改革列为首要任务:积极财政政策再延续

2014-03-06 09:25:33来源:华夏时报

财税改革列为首要任务


积极财政政策再延续收支增速双下调




自2011年起,中国告别“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转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014年,这一政策组合第四次写入预算报告。


刚刚公布的政府预算报告显示,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9500亿元,由中央代地方发债4000亿元。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但赤字率稳定在2.1%,体现了财政政策的连续性。


此外,预算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财政收入139530亿元,增长8%,全国财政支出153037亿元,增长9.5%。相比去年全国财政收入(执行数据)增长10.1%,支出增长10.9%,有一定程度下调。这也反映出中央政府对于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解不在于扩大财政规模,而更偏重结构性调整。


政策组合延续


从形式上看,今年的预算报告较往年有两处明显的改动。


一是在“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部分,首次增加了“落实全国人大预算决议情况”内容;二是“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部分,一改历年先报财政收支数据的传统写法,开篇先讲“2014年财税改革工作重点”,继而介绍“2014年财税政策”,之后才是“2014年收支预算”。


对于这一改变,财政部新闻发言人戴柏华表示,今年报告结构的调整,更突显2014年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关键年的特色,突出了深化改革、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财税政策,尤其是各种支出政策。


今年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策组合实施的第四个年头。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表示,“总体来看,我国赤字率仍处在安全区之内,赤字率不变,政策扩张的力度不变。”


贾康认为,财政货币政策基调之所以四年不变,与这几年类似的经济形势有关。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且面临种种不确定性,实行一松一紧的调控政策,既有利于防范前几年积累的流动性带来的物价上涨压力,也能更好突出结构导向,增加有效供给。


预算报告还显示,2014年,我国中央财政国债余额限额为100708.35亿元,这一规模占GDP的比重不足20%。这意味着如果今年的宏观经济跌出政府设定的下限,积极的财政政策仍有增加力度的空间和余地。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认为,今年财政政策重心在优化支出结构。民生、结构调整和创新、基础设施薄弱环节等领域都会成为调整完善支出结构的重点。同时,应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除了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试点,还应更多为中小企业减负。


支出的结构性调整在预算报告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中央预算一般公共服务支持1245.15亿元,仅增长2.6%,维持去年以来的低增速,体现了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而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支出1578亿元,增长61.3%,调入公共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和民生支出184亿元,增长183.1%。


改革力度加大


相比财政政策的延续,更让人关注的是正在加速推进的财税体制改革。


戴柏华表示,“预算报告不再是简单地向代表报账。”而是更多地向代表报告改革和政策安排,再根据改革和发展需要确定收支安排,体现了对三中全会深化改革的重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部署未来改革时着重强调了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并将财政上升到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地位。而这些在2014年财政预算报告中得到详细的体现。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注意到财政预算报告结构的变化。“今年预算报告改变了编写结构,在部署2014年财政工作时,将财税改革任务放在首位,突出了今年改革的重要性。”


此外,报告对于公众关注的财税改革热点问题均有正面回答。



“继续推进营改增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营改增试点,抓紧研究将电信业纳入营改增范围的政策,力争今年4月1日实施。”“实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进一步扩展小型微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体现出了财税改革在持续发力。


在一些方向明确,条件成熟的改革领域,预算报告对改革目标的表述非常明确。“明确提出将专项转移支付由2013年的220个减少到150个左右。”这在以往的财政预算报告中十分罕见。


“中国改革的难点在于制度,改革就需要打破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李扬说,距离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还有7年时间,今明两年将是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任务最繁重的时期。

(本报记者吴建华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宸婧)

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全部评论

    沪ICP备11022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