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财税齐为实体经济撑腰

2014-06-23 09:18:50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局平稳,但增长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困难不容低估。就民营企业而言,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融资成本呈高企态势,加之企业综合税负仍然较高,民营企业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

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务院和各部委相继出台很多相关政策,尤其是5月21日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多项政策细则涉及金融、财税改革,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从《意见》中可以看出,依靠财税相应的整体改革,让金融更好地为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与转型服务,是这场逐步走向明朗的变革的主旨思想。

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

"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这是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金融体制改革部分的最后一句话,寥寥数字,道出金融的本质,也指引了金融改革发展的方向。

2014年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从1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意见》的出台再到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部署都看出政府对三农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一再的加强。其中,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要求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对发放"三农"、小微企业等符合结构调整需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实体经济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准备金率。扩大支持小微企业的再贷款和专项金融债规模。

国务院常务会议结束不久,央行就有所动作,继4月下旬首次对县域金融机构定向降准后,还将从16日起,对符合要求的商业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进一步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

第一次定向降准已经开始起作用。从央行近日刚刚发布的5月份金融统计数据就可以看出,5月份新增信贷超过市场预期,说明4月份开始的定向降准已经起到了一定的正向激励作用。从5月份新增信贷构成看,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558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高达3479亿元,也说明金融机构将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了实体经济。当月M2增速也体现了信贷资金投放出现回升。

"定向降准政策也意味着在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及社会融资规模的情况下,采取定向宽松政策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支持农业及小微企业的发展。"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由于国内金融市场利率市朝改革严重滞后,国内金融市场资金并没有流入弱势行业及中小企业。而这些弱势行业及中小企业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行业、社会经济最有活力的地方,也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贡献最大的行业。如果政府采取优惠的金融政策来解决这些企业融资问题,降低这些行业及企业的融资成本,对国内微观经济搞活是大有裨益的。

三农和小微企业特点是量大面广,以小微企业为主体的微经济日益发展。大银行的着力点更多是面向大中型企业,而小额贷款、村镇银行则可以相对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和小微企业。在今年的1号文件关于农村金融的方面就提到,积极发展村镇银行,逐步实现县市全覆盖,符合条件的适当调整主发起行与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支持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

追溯到去年10月13日,第1000家村镇银行在甘肃永登成立。从2007年以来,经过近6年的发展,村镇银行数量逐步增加。而在村镇银行的发展中,民间资本则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银监会的数据,在村镇银行的资本中,民间资本直接或间接持股占比达到了70%。同时,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已经成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主要渠道之一。

不过,民营银行面临的最大挑战还在于如何应对中国传统金融体制。由于整个金融体制,比如利率管制、金融资本配置管制、金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非市朝选择等原因尚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

有行业专家认为,如果中国传统的金融体制不进行深入彻底的改革,民营银行的价值就大打折扣。只有金融体制改革到一定程度,价格信号真正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才可能出现真正的民营银行。

更有效的配置金融资源

这几年,我国的宏观经济以及金融政策和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都面临着不断的变化,转型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经营的关键词。以贷款利率放开和金融机构市场定价机制建立健全为标志的利率市朝进程不断提速,多层次、跨市场的大资管发展趋势逐渐形成。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型金融媒体和运作方式进入视野,外部监管机构对于经营机构和产品创新监管日趋严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创新的论断,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资源有效配置才能健康发展,这不仅体现在实体经济领域,在金融市场同样如此。

从去年7月出台"金融十条"后的一系列金融改革政策,已经开始对加强薄弱环节、健全金融体制、支持实体经济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次《意见》的出台,愈加细化了改革的方向。在金融方面,《意见》指出,在当前经济平稳运行、但下行压力仍较大的情况下,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落实好已有政策的同时,深化金融改革,用调结构的办法,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疏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血脉"。

《意见》还指出,要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要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规范同业、信托、理财、委托贷款等业务,清理不必要的资金"通道"、"过桥"环节,缩短融资链条。

2014年5月16日,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及外管局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127号文",进一步规范同业业务。同一天,银监会也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140号文",要求商业银行统一授信、管理同业业务,并于2014年9月底前实现全部同业业务的专营部门制。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精准打击了买入返售业务。多家券商认为,其背后蕴含着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和防范金融风险特别是流动性风险的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率非市朝的环境中,金融业蕴含的利润空间足以让其他行业垂涎。互联网金融从去年涌现出了余额宝们为代表的系列产品,在它们和银行存款规模的此消彼长中,利率市朝也在不断推进。

传统银行以往高利润的时代也随着利率市朝的不断加速而结束,越来越多的竞争倒逼银行要转型、创新。在利率市朝之前,我国各级商业银行基本处于同质化的竞争格局,银行规模、资金成本、目标客户、风险偏好等方面的差异性被忽视。市场利率化将促使商业银行注重起这些差异,并充分扬长避短,术业有专攻,形成差异化的竞争格局。而差异化的竞争格局在初始形成阶段,将带来商业银行的重新定位选择机会,这种机会由于伴随着市场的重新分配,将能够使商业银行在成熟考虑、郑重选择后,向着对自身发展有利的定位顺利前进。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利率的放开,会使更多的贷款流向民营企业。人民银行原副行长马德伦认为,利率市朝之后,在竞争加剧的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实体经济。在利率市朝的条件下,将会有多种金融工具的发展推动金融市场的成熟和完善。

转型需金融财税合力

金融改革有利于实体经济转型,但单靠金融改革是不行的,还要依靠相应的整体改革和财税改革。

宽松的政策环境,让活跃的民营企业获得快速成长的土壤。2012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为企业减负的政策,如对小微企业暂免多项收费、取消几百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营改增"扩围提速等。

本次出台的《意见》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提出要继续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促进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革完善消费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审计局副局长丁时勇在调研中发现,实体经济首先面临的是间接税占比过高,增值税、营业税等间接税占比超过60%。间接税的特点是不管你赚不赚钱都要缴,这就对企业效益造成了很大压力。另一方面,目前企业所得税等直接税在企业税负中占比较低。而恰恰是这部分税种,政府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减税让利。

在记者采访的学者中有观点认为,如果中国企业的综合税负从当前的45%左右降低到30%以下,中小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从两位数降到一位数,可以增加更多的有效供给。现在小微企业减税力度很大,还可以再扩大。

财税体制改革另一个备受外界关心的是地方政府性债务方面,《意见》提出要"开明渠、堵暗道,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认为,这些改革从债务的发生、使用、偿还三个角度构建防范债务风险的长效机制。

"解决政府债务的关键就在于财税体制改革。最紧要的是理顺各级政府之间事权和财权的关系,首先应进一步完善分税制改革。在审计中发现,市以下的地方财政基本没有税收可分,以分税制为前提的财政体制,在下级政府基本是名存实亡。从国际政府管理的趋势上看,最终还是会尽可能地分权,不仅是下放行政审批权,更是下放各种事权。并且,要在合理划分事权的基础上完善税种。"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认为。

"目前,地方政府对融资平台的干预难以避免,政策性融资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将长期存在。"在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看来,"我们需要考虑在一个商业性的金融体系之上,在央行以货币政策进行总量调控的同时,构建一个兴利除弊的政策性融资体制,允许地方政府在有效制度规则约束下合理利用自己的财政空间去贯彻地区发展战略,助推实现合理融资业务。地方融资平台在以后的存续期内,应主要对应那些有现金流的项目建设。另外,要探索防范风险的偿债基金,并积极引导PPP的发展。"





(责任编辑:宸婧)

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全部评论

    沪ICP备11022679号-1